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中指出,学习结束后学生能记住多少知识、能形成怎样的思维习惯,并不取决于他们选修了哪些课程,而取决于这些课程是如何讲授的、讲授的质量如何。今年召开的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全面带动教学综合改革。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历史范畴的教学方法
人类重视研究教学方法已经2000多年了。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系统阐述了教法、学法以及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倡导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应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教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要把握好“小鸣”和“大鸣”的度,使学生在恰如其分的问答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17世纪30年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建立了班级课堂教学制度,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倡导教师运用叙述、分析和综合的讲授法开展教学。20世纪初,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美国兴起。杜威提倡“在做中学”,通过“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无论是有近千年历史的讲授法,还是数百年之久的实验教学和导师制教学,都离不开教师讲授和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虽然在形式、手段方面趋于多样化,但仍是现今大学最普遍使用的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是指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无定法”是指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确定教学方法;“贵在得法”是指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运用自如,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合适的“教法”与“学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
2013年以来,我国教学信息化驶入快车道,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雨课堂、学习共同体等新形态教学不断涌现。大学教学已被赋予了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职能,大学课堂正逐步转变为知识传授、师生交流、信息沟通的场所。在这种情况下,合适的教法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引导学生追求卓越。卓越即发展、卓越即创新、卓越即创造,追求卓越是互联网时代尊重个性、强调主体自我实现的体现。通过引导学生追求卓越,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是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通过归纳、演绎、联想、类比、尝试、纠错等训练,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科学原理和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AR或VR教学,启发学生心智和创新性思维;增强习题的思考性、科研性,引导学生查资料、搞调研,开展科研训练。
三是差异化培养。短板决定水桶水量的多少,而“长板”是人的优势特征。有效的教学,应是能够发现和开发学生的“长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己最想成为、最可能成为的人。
四是开展立体式教学。立体式教学是指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等教学形式并行开展。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开展课内课外的学习和实践、线上线下的研究与互动。
蕴含德育功能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发挥了思政课作为德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并开始注意从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覆盖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实施全方位育人。
“德者,本也。”德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准确把握德育的“触点”,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就可以把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探究精神转化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助人为乐的爱心、艰苦朴素的生活态度,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浙江大学段治文教授在主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采用专题式的视频教学,并通过慕课讨论区、QQ群等方式与学生互动,实现了教学的“三通”“两结合”:古今通,探索历史原脉;中外通,拓展世界视野;多学科通,拓宽学科素养;理论与历史相结合,使学生学得有趣;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学得有用。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大学教学方法逐步从传统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向信息化、产学协同育人方向发展,从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大学教学的优良传统,改革、创新大学教学方法,对于贯彻落实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